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

(转帖)鄭丁賢‧對領袖要殘酷

星洲日報/夜雨晨風‧作者:鄭丁賢‧2008.09.23

過去一個星期,我用了許多時間,閱讀英國政黨政治的發展。
從百年以前的托里黨(Tory)、惠格黨(Whigs),到上世紀初的自由黨(Liberal)、保守黨(Conservative),以至一戰之後的工黨(Labour)、自由民主黨(LD);英國的政黨政治,走過漫長迢遠的路程。
每一個時代,有不同的社會背景,也因此,不同的政黨應運而生。
社會變遷,民心轉變,政黨也必須不斷蛻變。
戰爭、經濟困境、社會矛盾、內部衝突、新思潮等,在在考驗政黨的生存條件,以及再造的能力。
在困苦和轉型階段,需要有創造力、膽識、道德勇氣的領導人,帶領政黨和國家,開闢新的路向。
邱吉爾、勞合喬治、艾斯齊、麥米倫、艾特里、威爾遜、撒契爾夫人……,在時代需要時,一一浮現。
他們的出現,其實不是偶然,而是脫胎自穩固的英國議會民主傳統。
在這個傳統的背後,是人民的參與和監督,以及政黨之間的良性競爭。
聰明狡黠的英國人,永遠不會盲從單一政黨,或某一個領導人;他們懂得依據不同時間和不同需要,讓適任的人物上台;然後,在適當時候,狠狠的甩掉。
戰爭時期,正好需要邱吉爾這種強勢彪悍的領袖;戰爭結束,人民需要休生養息,就必須把邱翁飛掉,換上和平思維和具備重建社會能力的艾特里(Attlee)。
難怪,邱翁感慨(可能有點酸溜溜)說道:“對領袖殘酷的民族,才是偉大的民族”。
在經濟困窘時,英國人找來撒切爾夫人,為他們振興經濟;她退休之後,卻還嘮嘮叨叨,英國人就封她為“最令人討厭的老太婆”。
當代的英國人需要新氣象,因此讓布萊爾爬頭;一旦英氣煥發的小布,變成油腔滑調的老布,就趕緊轟他下台,給布朗一個機會。
一旦發現布朗平庸無能,不會延長他的試用期。
這就是政黨政治的精髓。
理論上,這些都適用於馬來西亞;實際上,唉!